东汉晚期西域属于东汉吗?

ce02 民间小吃 34 0

一、东汉晚期西域属于东汉吗?

东汉末年,中原群雄割据,又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。当时的西域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,又剩下了30余国,分属五大政权。

西域南道两国——鄯善和于阗

其中,楼兰、精绝、且末、小宛属于鄯善;

戎卢、弥、渠勒、皮山属于于阗。

西域中道三国——焉耆、龟兹、疏勒

其中,尉犁、危须、山王国属于焉耆;

尉头、温宿、姑墨属于龟兹;

桢中、莎车、竭石、西夜、依耐、满犁、亿若、榆令、捐毒、休循、琴国属于疏勒。

客观的说,此时的曹魏忙于在中原与群雄逐鹿中原,并没有实质性的占据西域,甚至也没有与西域诸国和平的交往。

关于这一点,唐朝杜佑在《通典》中这样写道:

自魏及晋,中原多故,西域朝贡国不过三四国焉。

这应当是当时的实际情况,由于战乱,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。

根据史料的记载,曹魏在西域唯一能直接控制的是高昌,曹魏以高昌为治所,设立了西域戊己校尉,但这一职务并不能与两汉的西域都护相提并论,且魏国也并没有主动控制西域的意图,这与当时中原的三足鼎立有关,毕竟一统“天下”才是当务之急。

曹魏代汉之前,根据《三国志·魏书》的记载,曹操对于西域事务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:

不主动、不拒绝、不负责。如果西域各国希望与中原交往,那么自然会派使者过来;不过曹魏不可主动派人前往西域,以防节外生枝。

二、东汉大将?

东汉的大将也很多,主要是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,我知道的有邓禹,耿弇和冯异。

邓禹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,曾经帮助君主刘秀打下东汉的江山,是刘秀当时非常信任的将军。

耿弇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家,也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,是东汉初期的大功臣,也是一位开国名将。

  冯异在和赤眉军战斗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,通过这次战役平定了关中,是东汉建国的有功之臣。

三、东汉爵位?

东汉,沿用二十等爵。与西汉后期一致,国与郡等,唯改太守为相、都尉为中尉,另置傅领王府事。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,但等级增多,设有王、公、侯三等。王、公只封皇子(末年的曹操是个例外),光武时不少皇子都没有直接封王,而是先封公,再晋封王爵。

四、东汉官服?

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(公元59年),汉朝才制定了完备的官服制度。

汉明帝的祭服、朝服制度包括冠冕、衣裳、鞋履、佩绶等,各有等序。

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,冠制特别复杂,有16种之多。

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,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,装于腰间的鞶囊中。

组是官印上的绦带,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,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,故称印绶。

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。

东汉确定的官服制度,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,得以在中国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。

五、东汉亲王?

刘党(58—96)乐成靖王,东汉明帝子。永平四年(六一)赐号重熹王,十五年(七二)对乐成王。聪慧善史书,喜正文字,与肃宗同年,尤相亲重。(《后汉书·孝明八王传》)乐成王族的开基祖刘党(56?—94年),是汉明帝的第四个儿子。公元66年,被赐号重熹王,公元72年被封为乐成王,公元88年就国,定都乐成(今河北献县东南),史称乐成靖王

六、东汉谋臣?

李儒,字文优(《曹全碑》记载博士李儒《后汉纪》亦有记载博士李儒,两人活动地相同、记载时间相近故当为同一人),东汉末年人物。

正史中李儒是汉献帝时的博士、弘农王郎中令,董卓专政时,奉董卓之命,入宫毒死刘辩(弘农王)。董卓死后,李傕[jué]攻进长安,控制朝政,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,但被汉献帝拒绝。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,李儒不知所踪。

七、东汉尚书?

尚书令,始于秦,西汉沿置,本为少府的属官,掌文书及群臣章奏。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(又称中书令),汉成帝改用士人。东汉政务归尚书,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。

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,《汉书》盖宽饶传记载,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,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。卫尉是中二千石,仅次于三公的品秩,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。《后汉书》光武帝本纪注解:《汉官仪》曰:“尚书四员,武帝置,成帝加一为五。有常侍曹尚书,主丞相御史事。二千石尚书,主刺史、二千石事。户曹尚书,主人庶上书事。主客尚书,主外国四夷事。成帝加三公尚书,主断狱事。”成帝置尚书五人,秩六百石,分掌三公曹、常侍曹、二千石曹、户曹、主客曹,职权始重。东汉政悉归尚书台,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,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。时尚书分掌各曹,官名只称尚书,不冠以某曹名义。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,始用曹名。

八、东汉宦官?

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。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,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,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,但也不过十五岁。

每当小皇帝上台,因其年幼无知,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,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,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。

当皇帝长大成人后,自然想亲政收权,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。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,皇帝因幼长深宫,势单力孤,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,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,又会居功自傲,进而专权擅政。

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。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,宦官专权擅政,排除异己,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,不仅败坏了朝政,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。

九、东汉俗称?

东汉, 西汉、新朝之后,又称后汉,与西汉合称汉朝。

因刘秀所建汉朝都于洛阳,刘邦所建西汉,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,故称刘邦所建汉室为西汉,刘秀所建汉室为东汉。大凡是姓刘的当了皇帝,基本国号都叫做汉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大。

十、东汉首府?

东汉的首辅有洛阳、长安和许昌。

汉光武建武元年(25年),刘秀定都洛阳,改洛阳为雒阳。

  建武十五年(39年),更河南郡为河南尹。

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国,长安改称西京。及至汉末,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。两汉时期,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。

许昌地处中原,历史悠久,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中原城市群、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。许昌古文化有史前文化系列、汉文化系列、三国文化系列、寺庙建筑文化系列、钧瓷文化系列等。

  东汉时期,建安元年八月(196年),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,迁都许都许县(今河南许昌东),汉朝末代都城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